局外人
Jan 12, 2024 · 2983 words · 6 min · #Essay
AI摘要正在生成中……
不知道为什么网易云外链现在移动端请求不显示了,移动端请求桌面网站可以显示。
下面是个播放器外链:
序#
最近还是在看王小波,文学方面的书我读得很少,古今中外名著基本没看,但这不妨碍我仅仅靠来自全身每个毛孔的直觉来做出判断:王小波的文字真的好。
这种直觉的判断,往往来自于一种与自身的相似性,一种趣味相投的默契。这并不是在说,我读到好多文中观点,哇和我想的一样,而是在说,我又找到了一个朋友,这是一种相互理解的默契,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简直就是我的嘴替。在这之上,自然他的一些观点,我也不那么赞同(抛开历史的局限性)。所以我称这种感觉为朋友。
王小波文字中,那种浑然天成的幽默、直白、辩证、谦逊、癫狂,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表达风格,正是我之前一直在找的茶具。王小波忒摇滚了!
最近突然蹦出个念头,尝试写一些荒诞现实的东西。动机绝不在动笔写文章这件事上,应该说是摄影、艺术的一个修行分支。按照王小波的话来说,做点“有趣”的事情。我自知现在文笔糟糕透顶,但这不就更有趣了?
暂时把这些丢到“局外人”这个分类里面。写作的性质就先定为杂文随笔。
就以下面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的摘录为序,开个头。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罗素先生一眼就看出乌托邦是个母猪架子,乍看起来美奂美轮,使上一段,磨得光秃秃,你才会知道它有多糟糕——他没有在任何乌托邦里生活过,就有 如此见识,这种先知先觉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老人家还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反过来说,呆板无趣就是不幸福——正是 这句话使我对他有了把握。一般来说,主张扼杀有趣的人总是这么说的:为了营造至善,我们必须做出这种牺牲。但却忘记了让人们活着得到乐趣,这本身就是善。因为这点小小的疏忽,至善就变成了至恶……
我常听人说: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人对现实世界有这种评价、这种感慨,恐怕不能说是错误的。问题就在于应该做点什么。 这句感慨是个四通八达的路口,所有的人都到达过这个地方,然后在此分手。有些人去开创有趣的事业,有些人去开创无趣的事业。前者以为,既然有趣的事不多,我们才要做有趣的事。后者经过这一番感慨, 就自以为知道了天命,此后板起脸来对别人进行说教。
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尽管他是条硬汉,但还是失败了。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 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其实我更该谈谈科学,说说它如何使我们知道未来。打个比方来说,我上大学时,学了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今天回想起来,都变成了老掉牙的东西。这门科学一日一变,越变越有趣,这种进步真叫人舍不得变老,更舍不得死……学习科学技术,使人对正在发展的东西有兴趣。但我恐怕说这些太过专业,所以就到此为止。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常听人说,人有知识就会变聪明,会活得更好,不受人欺。这话虽不错,但也有偏差。**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 ——持这种态度来求知更可取。大概是因为我曾独自一人度过了求知非法的长夜,所以才有这种想法……当然,我这些说明也未必能服人。反对我的人会说,就算你说的属实,但我就愿意只生活在现时现世!我就愿意得些能见得到的好处!有用的我学,没用的我不学,你能奈我何?……假如执意这样放纵自己,也就难以说服。罗素曾经说:对于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他的本意恰恰是劝人不要放弃求知这一善行。抱着封闭的态度来生活,活着真的没什么意思。
那些正常的事#
其实这些事,才前几天,脑子里出现过很多次,现在真想要开始动笔写一些,又竟然有些模糊。可能就因为,它们实在是太常见了,太让人习以为常了,所以很容易被忘记。这本身就够有趣了。
星爷《逃学威龙2》这个电影里,达叔“那个call机是我的!”这个片段,就是我现在想描述的这种事和感觉。
我绝不是想说下面这些事,因为它们有些普通了:
单位里总有这么一个热心人:帮忙打印一下,帮忙传一下这个,有一天ta很忙,没做,就会被说不帮忙。一个打工人在单位对领导工事客客气气、耐耐心心,对父母的电话和消息很不耐烦、无暇顾及。地铁上,一个母亲很大嗓门很气愤的对自己小孩说:你这么大声会吵到这些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我也很累,我们在做什么事之前都要考虑其他人。城管在小摊店门口说,这个板凳桌子不能摆在这里,然后看了一眼店里面没位置了,说,等我吃完了再收进去。等等。
我其实不愿写这些事情,如上面所说“局外人”这个分类里面也不是写这些的。因为它们太正常了,说多了,我都会觉得自己小气,有一种上学时候告班主任的感觉,也有一种我在一个道德至高点批判某些事情的感觉。事实上也自然如此,和我没太大关系,而我也没有在批判什么,更不是在发牢骚,只是在做一些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和这些正常的事一样。
正如王小波所说:
“我以写小说为主业,但有时也写些杂文,来表明自己对世事的态度。作为一个寻常人,我的看法也许不值得别人重视,但对自己却很重要。这说明我有自己的好恶、爱憎等等。假如没有这些,做人也没什么味道。这些看法常常是在伦理的论域之内,所以对它们,我倒有一种平常心,罗素先生曾说,对伦理的问题无法做科学的辩护。我同意这个观点。举例来说,**我认为,思维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乐趣,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可以剥夺这种乐趣。**这个看法也在伦理的论域之内。所以,我举不出科学上的理由来说明自己是对的。假如有人说不思维才快乐,我只有摇头,却无话可说。”
“罗素先生认为,残酷打击别人是不好的。但他只能期望别人来同意这个看法,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他还说,有很多看法,看似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其实只是一种特殊的恳求。在这本书里,我的多数看法都 是这样的——没有科学的证据,也没有教条的支持。这些看法无非是作者的一些恳求。我对读者要求的,只是希望他们不要忽略我的那一份恳切而已。”
那“局外人”这个分类里,我到底要写什么呢?实话是,我自己也没想好,但觉得这个事情实在是有趣,不开个头,浑身痒痒,这个问题等写了10篇之后也自然会有答案。简单来说,应该就是一些很正常的事。
最后附上一些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