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知识管理逻辑的完善
Jul 19, 2023 · 2617 words · 6 min · #PKM #History
AI摘要正在生成中……
最近刷到了这个文章分享我的 2023 版生活管理流程图 (qq.com),重新思考了一下知识管理的逻辑。
记得上一次更新是在这个时候他们都说,这样记笔记很舒服 ,
也是巧了,看了看日期,正好一年。
在当时的方案中,由于还不能实现科学上网自由,obsidian的插件许多都没有,也没想着太折腾,
notion的剪藏与数据库实在是方便。
但是对于文档记录,本地储存才是一劳永逸的,notion的网络又还是时好时坏。
还是决定再折腾一下。
知识管理与记录#
分享我的 2023 版生活管理流程图 (qq.com)里提到
我给这个生活管理系统的标签是「知行合一」,希望能够让知识流动起来,融贯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指导我们更好地行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也希望能帮你做到「知行合一」。
这几句话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简单来说,人类学习一项事物,或者说认知一个事物的基本逻辑是:
物质实质 — 物质表象 — 生理接受 — 思维转化 — 信息处理 — 信息表达 — 认知迭代的过程
现在垃圾信息越来越多了,GTP等LLM生成式AI会制造更多信息垃圾。
从互联网诞生之初,垃圾信息就是使用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从无数信息中寻找到有用信息?搜索引擎的需求由此而来。早期的垃圾信息都是由人工生成,因此其数量受制于人类工作的局限性。但随着生成式 AI 的到来,大批量生成将使得垃圾信息的量级远超过去。五月初,新闻评级公司 NewsGuard 发现有 49 个假新闻网站使用 AI 生成内容。到 6 月底,这个数字增加到了 277。这些 AI 生成内容网站旨在通过 Google 的广告获利。
来源:https://www.solidot.org/story?sid=75525
信息输入是认知的源头,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折腾了一下RSS订阅来粗略的管理信息输入,
有了相对良性的信息输入,才能反哺思维的建立,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思维加工之后,形成档案记录,循环到新的信息输入当中。
所以,知识管理与记录是认知迭代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从互联网时代,到大数据,到现在的生成式AI,
每天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数据早已超过过去纸质档案数据的总和。
科学的文档管理和检索系统,提高信息查找的准确度与效率,非常有必要。
处理好认知的摄入、循环,是知行合一的基础。
重新折腾obsidian#
正好前段时间Anytype的内测通过了,体验了一下,copy了一下它的设计理念,
决定以object-tag-type-relation的逻辑来整理信息,
统一对于信息处理,思维上的内在逻辑分类,以及文档管理、记录、输出的外在分类。
既然要重新整理,干脆把obsidian捡起来吧。
这次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
- notion的剪藏与数据库需求
- 思维逻辑与外在记录的统一
- 信息、任务管理的自动化更新
参考这些以及Obsidian 中文论坛 ,折腾了几天,
玩转 Obsidian 08:利用 Dataview 打造自动化 HomePage - 少数派 (sspai.com)
从零开始保姆级教程:用Obsidian搭建个人书库(一)_哔哩哔哩_bilibili
从卡片笔记到 Obsidian:本质、方法与工具 - 少数派 (sspai.com)
obsidian使用Maoxian插件完美剪藏网页文章 - 经验分享 - Obsidian 中文论坛
我的 Obsidian 工作流:模板+QuickAdd+Dataview 快速创建和自动索引 - 经验分享 - Obsidian 中文论坛
依赖obsidian的qucikadd和dataview插件,加上快捷指令,
基本实现了这次知识管理更新的目的。
几个主要界面:

创建Daily来记录每天的Todo以及零碎的信息,
通过标签和obsidian的双链来链接,让信息关联。
两个主页用来自动更新数据和汇总,
DB folder插件生成的类似notion的数据库,解决文档的标签,分类,查找,归档。
这几年折腾了几次,但始终要明确的是: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管理知识,
是为了提高效率,
而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
知识管理与文档记录的意义#
【苏星河】全网都在吹的飞书,到底是个什么软件?_哔哩哔哩_bilibili这个视频的最后说的很有道理:
文档全称文件与档案,其中文基百科对于文件的解释是其实对思想创意的书面呈现,而对于档案则是对事物发展过程的书面保存。关于事物的所有文档,就是关于该事物在主观思想与客观过程这两个层面的完整书面记录。
而我们知道人类所进行过的所有活动,其实无外乎就是主观思想与客观构成的一系列纠缠统一,所以文档工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工作学习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贯穿始终。
那历史上最早的文档其实就是5000年前的楔形文字,这苏美人在泥板上努力刻下的符号,本质就是在以书面的形式呈现。作为文档最大的问题显然就是极低的内容承载效率,一块硕大的泥巴只能记录非常有限的内容 于是直到3000年后,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才让轻薄柔韧造价低廉的纸张成为了文章在现实世界中最完美的承载。
拥有和纸张文档后,人们便开始疯狂书写记录世界。于是如何才能提高内容输入效率,又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全新议题。在随后的1000多年里,以表音文字为代表的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而以表音文字为代表的欧美则偏爱活字印刷,总之这两种印刷术都大大提高了内容的输入效率。而且欧美国家后期发明的打字机,更是将活字印刷的效率发挥到了极致,输入方式的进化将文档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 但这也同时放大了一个原本不起眼的问题,那就是文档的内容编辑效率。
虽然写这件事从未改变 但为了写的效率 我们付出了整整5000年的努力 因为就像我们开头说的 文档是人类思想与行为的书面记录 其中思想与行为赋予着人类特殊的价值 而书面记录则让多人合作与传承成为可能 所以提高文档工具的效率 就是在提高人类发展的效率
现在的文档记录基本上都依赖于互联网信息,
而现阶段GPT等LLM生成式AI,会生成许多虚假内容,疯狂污染互联网,人类比 AI 擅长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佬会站出来抵制生成式AI,
Twitter限制用户浏览推文数量,Reddit论坛关闭API,
Claude、BingChat、bard,包括马斯克最近要成立的XAI,
也都是在争夺文档信息,同样也是在争夺历史。
文档是人类思想与行为的书面记录,
其中思想与行为赋予着人类特殊的价值,
而书面记录则让多人合作与传承成为可能,
所以提高文档工具的效率,就是在提高人类发展的效率。
这些文档也就是人类的历史,
但现在AI信息污染的过程本身,也同样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这又让我想起了刚开始用chatGPT的时候,问过他的一个问题:
美国是现在的世界老大么?
记得当时的答案还是相对客观的,
不知道百年之后,各大XXXGPT的回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