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着下一段旅行
Jun 02, 2023 · 2712 words · 6 min · #Philosophy #Essay
AI摘要正在生成中……

旅行的意义#
偶然刷到了这个视频【罗翔】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美景,旅行的意义在哪里?_哔哩哔哩_bilibili
看完之后,决定马上重新思考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 这个问题。要走的路,要攀登的山峰还太多了。
罗老师视频中的言语,是真的做到了知行合一,三省吾身,接纳和直面自己,自傲与自谦也从来并不矛盾。
以下节选:
所以当我逐渐走出自己的夜郎 自大行之蛙的地域偏见 我就开始带着集邮式的心态呢去了不少地方 这种地域的偏见呢 慢慢的就变成了见多识广的优越 我开始看不起很多亲戚和朋友 觉得他们没有见识啊 人呐总是从一种偏见到另一种偏见 我从井底之蛙爬到了池塘 成为池中之蛙 开始看不起之前的计划 殊不知自己也不过是池娃而已
所以花了很多年的时间 我才意识到 无论是固步自封的自傲 还是见多识广的 这个炫耀其实都是无知的一种体现 不过只是硬币的两面罢了 这个世界太大 我们去的地方实在太少 即便是走马观花的经过 也不过只是匆匆的一瞥 去的地方越多 你就觉得去的地方太少 看的风景越多 就觉得还有太多的风景没有看过
读书和行路啊,其实道理都大抵相同 这就是为什么奥古斯丁会说 我们因为好奇所获得的一切 最终会因为骄傲而全然玷污
的确,
我们因为好奇所获得的一切 最终会因为骄傲而全然玷污。
书与路#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便是胸怀。
上学读书时候,最讨厌的当然是四个字:全文背诵。
那个时候全然只是完成任务罢了,
之余,着实并没有体会到,历史上的伟人在字里行间里迸发的情愫与胸怀。
的确,
读书和行路啊,其实道理都大抵相同。
他们走过的路,成了我们的读过的书。
而我,只想走自己的路罢了。
与其说,现在越来越看得懂书,
不如说,现在越来越看不清路。
道与路#
中国文字就是如此博大精深,
以下节选自网络
在古代,道与路是有差别的,路是由人不断重复走动后自然形成,道则是经由人工刻意修建而成。
若要细究道与路的不同,必须从秦始皇说起。秦始皇时期,曾大力修筑驰道与推行车同轨,因为古时到处都是泥巴路面,每当下过雨后,大大小小不同车轨的马车轧过泥巴路面,等到泥土干了就变成又干又硬、凹凸不平的路,不仅人难以行走,就连马儿也很难在上面奔驰。因此,秦始皇就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周修建驰道,一是为了方便他可以到各地巡视,二是发生战争时便于快速补给军备与粮食。秦始皇当时修筑的驰道有一定的标准,必须宽五十步,宽度统一才方便马车的行驶与军队的行走。这就是所谓的道。古字道有两种表示:一种是,表示一个眼睛在道路上,隐含领导的意味;另一种是,表示人在道路上行走。 道
字义说明 路;许慎解释,道是指人所行走的通路,由辵与首组合而成。现今辵以辶表示。
说文解字 “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
字形说明 取人在道路上之象造字。
道的表现方式有许多种:第一种,画出外围的道路形状,而里面是眼睛的形状,表示引导的意思;第二种,画出外围道路的形状,人位于道路中间之形,表示人所走的通路。演变至今,
路
字义说明 马路、道路,供人或交通工具通行的通道;许慎解释,路是由足与各组合而成。
说文解字 “道也,从足,从各。臣铉等曰:‘言道路人各有适也。’”
字形说明 取足、步与口之形造字。
从字形来看,“路”字可以理解为“各迈各的脚”,意思是只要迈步顺着走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径;“道”字则应理解为“在脑袋指导下而走”,意思是必须用脑袋思考、探索而走通的路径。进一步,“路”是连通人们经常前往目的地的路径,只需顺着就行;“道”则是通往个人所希望的目的地并且少有人走甚至杳无人迹的路径,必须随时用脑袋分析、思考和探索,才有可能走通。
“道”字仅见于金文,中间是手托着首(脑袋)或直接将脑袋藏在衣服中,意思就是用衣服把头蒙起来,用来表示一种人们必须走通而到达目的地的路径,但走起来就像用衣服蒙着头一样,要摸索着前行。如果不是迫切希望前往的目的地,没有人会像被蒙上头一样走向一条陌生的路径。蒙头确实与行走紧密相关。如果我们被突然蒙上头,第一个感觉就是寸步难行。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双眼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蒙上双眼一般就很难保持行走时的身体平衡。所以,金文中的“道”字,指的应该就是陌生而必须走通才能到达目的地的路径。这可能就是古人单用“道”字表示道理、法则、规律之类抽象概念的原因所在,例如,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养生之道等。
金文中“路”字与楷书的“路”字字形相似。据《中华大字典》解释,古人经常假借“路”字用作暴露的“露”字,而且“路”字又与平陆的“陆”字读音相同。古人有一种解释说,平陆上的路径称做“路”,说明“路”是明显可见的,人们一眼就可以认出的路径。
综上所述,“道”和“路”二字的区别在于,路是眼睛明显可见的路径;道则是眼睛看不到或看不清,必须由头脑分析、思考和探索才能迈步而行的路径。
谈到道,名气最大的应该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了吧,
正所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具体的理解太多了,究竟什么是道,
现在我也还觉得,摸不太清门道,只窥得一瞥就足以攀登许久。
只知,古人讲求天人合一,易经中的道更是百转千回,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八八六十四卦足以洞悉人间百态了。
的确,
去的地方越多,你就觉得去的地方太少, 看的风景越多,就觉得还有太多的风景没有看过。
苏格拉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似乎有的尽头就是无,宇宙也好像就是这样。
时间的箭头,总是只会指向一个方向,
阴晴圆缺,周而复始,易得易失。
科学就是现在的道,它会直截了当的告诉你,
什么上的了道,而什么又会被计算出来是违背科学之道的,
而我只知道,我必须也必然:
热爱我的热爱,并在时间之箭的箭头上,爆炸出渺小的火光,点亮那一片微不足道的黑暗。
今天生日,时间之箭的弓弦又紧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