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需求

Jan 11, 2023 · 4033 words · 9 min ·   #Consumerism

AI摘要

正在生成中……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万柳少爷背后,大批有钱人正在自媒体上发着横财。 (qq.com)从万柳少爷说起,再聊聊资本与金钱(wealth)。

我并不反感这些类似的现象,反而很感兴趣。

没有思考填充的时间是极其无聊的。

先还是搬出这个万能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百度百科)

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安全需要(safety need):人们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马斯洛分为两类:

(一) 尊重自己(尊严、成就、掌握、独立)

(二) 对他人的名誉或尊重(例如地位、威望)。

认知需求(Cognitive needs)- 知识和理解、好奇心、探索、意义和可预测性需求。

审美需求(Aesthetic needs)- 欣赏和寻找美,平衡,形式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 need):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超越需要(Transcendence needs)- 一个人的动机是超越个人自我的价值观

纯人力(马拉松)、马力(驿站)、飞鸽传书、旗语、邮件、漂流瓶、电报、座机电话、大哥大,

到互联网,电脑、智能手机、电子邮件、QQ、微信等社交信息交互软件。

现在,信息传递与接收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大大降低,

因此,表达、表现自我的现象一定会是越来越多的,

与之对应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被放大。

在YouTube创立的初期,其实许多学者是不看好的,

都认为不会有那么多人会特别主动的上传自己的视频,即分享,

视频内容会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但事实证明,人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物种。

现在基于分享,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分享经济链,以及相关的产业。

许多隐性的需求只是没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被激活,甚至是连我们自己都不会发觉的。

而至于万柳事件,这种看似低调的分享背后,

有许多可以思考的东西。

二、低调的华丽#

比炫耀性消费更炫耀的,是非炫耀性消费-虎嗅网 (huxiu.com)这篇网文里写道:

对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而言,**社会地位的彰显和彼此比较是一场一丝不苟的竞争,而用商品来对较高阶级进行模仿和同化是其中最简单直白的手段。**20世纪下半叶开始,全球中产阶级不断壮大,他们通过批量生产和快速信贷开始与精英阶层消费相同的产品。历史学家弗兰克·特鲁特曼(Frank Trentmann)甚至认为,设计师手袋、手表等奢侈品已然成为了一种“民主权利”——随着以阶级为基础的品位体制从1950年代开始相对松动,奢侈品如今除了反映拥有者的身份地位之外,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某种自我表达和归属感。

然而在《微小的总和》一书中,科里德-霍尔基特在分析美国的消费趋势后发现,**随着炫耀性消费的大众化,精英群体又在社会地位的竞争中先行一步。**他们不仅越来越富有——即使是2008年后的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也没能撼动这一点——而且在用这些财富去购买那些中产几乎无法模仿的东西。她提醒我们注意,大量不平等被隐藏在消费民主化的表象之下,某种更深层次的阶级鸿沟正在显现。

**当商品本身不再那么容易区隔阶级,真正的精英阶层开始寻找比物质财富和炫耀性消费更隐蔽的地位标志,而且他们本身也发生了转变。**科里德-霍尔基特指出,21世纪的精英不再是19世纪末社会评论家、经济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伦批判的富裕、闲适的“有闲阶级”,而是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自力更生的知识精英群体。他们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受益者——服务业取代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全球各大重要城市越来越成为信息和金融中心,如今的精英阶层则依靠创意和知识,成为劳动力市场中价值最高的群体。

科里德-霍尔基特称这群新文化精英为“志向阶级”。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并非大富大贵之人——他们实际上不再以经济水平定义——将他们集合在一起的是一种集体文化意识和身份认同。

谢尔曼发现,得到美国全社会认可的价值观是经过“资本主义新教伦理”和美国式平等主义熏陶后形成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努力工作、审慎消费、回馈社会、保持谦逊和拒绝将特权视作理所当然。更多、更好的商品在美国人的道德判断中是有极限的,普通大众或许对过度放纵的消费方式有嫉羡交加的复杂观感,但炫富在精英群体看来招摇又低俗。他们确立地位(或者说占有财富与特权的合法性)的符号恰恰来自炫耀性消费以外的地方,比如平易近人和谦逊的处事态度、对特权的自省、工作伦理等等。我们不难看出,谢尔曼与科里德-霍尔基特的发现相互呼应,《不安之街》提供了志向阶级的纽约案例。

“对如何消费、如何行为处事以及应抱持怎样的价值观,志向阶级的选择十分精明且日趋非炫耀性。”科里德-霍尔基特指出,21世纪的社会地位不仅通过汽车和名表体现,还通过局外人难以理解的暗示、信息和投资来体现,这些身份地位象征符号就是“非炫耀性消费”,这些新式商品和服务能让志向阶级的生活更轻松、提升他们的整体幸福感,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简而言之即是:炫耀的B格越来越高了,单纯的炫富已经变low了,得炫点不一样的东西。

正所谓:

不知妻美刘强东,悔创阿里杰克马,一无所有王健林,不知爹富王思聪。

正如我朋友所说:这种低调,一般人炫耀不来。

虽然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

但或多或少能回忆起的是,在国内我们经历了这几个阶段的转变:

仇富到炫富到现在的万柳事件。

大家对资本的接受度变高了。

而这背后与资本、消费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资本与消费主义#

毛衣、和牛、流浪汉与消费主义 (qq.com)

有多少人,中了这四个字的毒-虎嗅网 (huxiu.com)

以后还给资本做工具人 就会被真的工具取代!【思维实验室】_哔哩哔哩_bilibili

从17世纪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个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随之建立的信贷制度,

再到后来的商人和银行家为主的经济贸易体系,

大航海时代使得全球的经济贸易以及经济运行制度体系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历史来看,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现代的经济金融体系必定不会发源于中国。

随后即是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业化催生出大量的资本家,

他们完成了最开始的资本积累。

而亚当·斯密于 1776 年发表的《国富论》,则使得工业革命在初期有了实质性的理论指导。

他确定了经济研究的三大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

他发现了经济行为最神秘的那个部分叫“看不见的手”。

再来说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两位学者——托尔斯坦·凡勃伦和奥尔格·齐美尔。

凡勃伦,他提出“炫耀性消费”理论,即财产最多的“有闲阶级”,通过浪费来显示自己的物质比普通阶层富足得多。而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又容易引起人们模仿,于是铺张浪费的消费习惯则被扩散到从属的各个阶层中去。

齐美尔,他从时尚消费的角度出发,时尚不是为了穿暖,而是为了凸显身份、自我标榜,时尚的消费不再以“生存”为目标,它被附加上了社会性的功能。

不过那时的消费品还比较有限,民众们的收入水平也普遍不高,这些具有消费主义性质的行为还只停留于贵族这一少数群体。直到20世纪,工业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了,商品能够被批量生产,消费变得大众化、规模化,所以消费主义也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具体来说,不断扩张的生产使得商品已经远远超出民众的生活需要了,资本增殖碰到了天花板。资本是不扩张就会死的,要想实现进一步增殖,就必须利用大规模的消费来消耗过剩产品,所以便出现两个状况:1)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2)提高大众工资水平,相应地,大众的消费能力也上来了。

但还是不够,即使大众有了消费能力,没有需求还是不会消费,所以光生产产品是不行的,还得“生产需求”。这就涉及到商家对大众消费观念的改造、重塑,让他们为需求以外的物品买单,这个环节正是由媒介广告来完成。

而一个物品的使用价值是有限的,比如一个碗的功能就是用来装东西,没办法用来劈柴。要想重塑大众的消费观念,在使用价值层面是没有什么改造空间的,而消费主义赋予了商品赋予其“符号价值”的文化意义。一个镶金边的碗不仅可以用来吃饭,还能让你在吃饭的时候觉得自己无比尊贵,这卖点不就来了吗。

当大多数人希望通过消费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品味的时候,他们在意的已经不是物品本身能够提供的功能了,而是消费物品这种行为本身所包含的社会意义,鲍德里亚将这种文化环境定义为“消费社会”。

所以再回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后一层:超越需要

资本与消费主义就这样悄悄的和我们挂钩了。

四、需求与满足#

逻辑上简单的来说,

当一个需求被满足,就可以说你被满足了。

都是因为无聊 梵低’s Blog而满足的一个对立词是:无聊(不满足)。

对于今天的话题,无聊可以翻译为是找不到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的需求,

我认为,这才是现在种种怪相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许多看似能给与我们满足感的需求,其实只是被资本与消费主义包装起来的衍生物,

并不能实际上填补我们的“无聊”,更不谈满足我们的超越需要,

相反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无聊。

这与多巴胺的作用机制类似,刷手机视频产生的满足感,只是多巴胺的作用罢了。

消费主义赋予商品的“符号价值”的文化意义,只在这种社会关系和价值认同成立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它始终是有前提的。

无论一个个人的自我是如何,

最终能让自己满足的还是“超越需要”所对应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超越自我价值的实现。

当这个自我价值被实现,它才能超越上面所说的前提,

创造新的价值体系与衡量标准。

正如乔布斯做出苹果,那个时候的苹果是一个产品,

更是一个新的价值标准,一个新的文化。

它的符号价值,是可以脱离消费主义的框架的,

因为乔布斯实现了超越自我的价值,赋予这个产品价值的已经不光是它的商品属性了。

而对于我而言,

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非常清晰的,

那就是艺术。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艺术”,

区别只是在于你吞下的是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



See al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