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历史一

Oct 23, 2022 · 3537 words · 8 min ·   #History

AI摘要

正在生成中……



#

我从小对历史的兴趣就不大,有所耳闻,耳濡目染的一些故事、历史典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也就只能说,知道了这个事件而已,对于历史的体会,一直并不深刻。

但并不是说,不知道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对于各方各面的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只是单纯的不那么感兴趣罢了,有更感兴趣的事情驱使着我的耳目。

也可以说,过早的接触儒、道的思想,在综合知识和阅历不足、年轻的时候心智等情况下,对一些观点理解只停留在了理论层面,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无为这个事,想的简单了点。

加上自己性格的不温不火,读书时候也是理科,就更没怎么系统的学习历史了。

不过殊途同归,

打个比方,

无数的问题与答案,在一栋大楼里,分布在不同的楼层,房间,

它们依照世间万物本来的秩序和规则排列,没有人为的顺序,

有着同一层级的问题,思考到了这个层面,必然会接触到相关联的事。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是这个问题本身

人类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也还没有完全让自己接受这一点:

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在发明和创造,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发现,

是将这些发现,主观的耦合到自己不同阶段的文明之上。

所以以至于,许多现象一直在我们周围天天重复着,

直到有一天,有人发现了他们,观测到了他们,并用科学的理论,将这些串联了起来。

许多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基本上等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就好像现在宇宙当中,天天都发生着我们不知道的事,

但是我们现有的文明和科学理论还不足以发现并解释他们。

在没有确切的发现其他文明的前提下,

可以说,我们一直是在讲故事,讲着自己单方面的故事,

讲着让自己相信自己的故事。

我现在的观点依旧还是,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的,

而我们只是亿万观测者中的一种生物群体而已,

并用自己的文明发现了他们,

创造了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历史。

以人类自身的逻辑,没有参照者,我们的这些,

暂时只能说是单方面的。

人文主义的兴起与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发展,

我们在抛弃掉神授,思想解放,强调人权、人文之后,

部分的人,过于膨胀了,

萌生了,这些都是人类创造的这种过激的想法。

我们不是神,更不是世界的创造者,

无论什么时代,保持基本的谦卑,

是人类一直需要学习的事。

我们创造的,只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文明,

历史,

故事。

对于其他意识形态,其他文明,

这些应当定义成什么,我还在思考。

也可以说,我相信的“神”,

是秩序,

这只是我个人单方面对于人类现阶段还不能理解的东西,概括的概念。

在这个秩序之下,我们更多的是参与者,而不是创造者。

更多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科学。

(以上都是没有现有理论支撑的纯个人观点,看着玩就好了)


#

最近系统的开始看历史,只是因为,自身积累的过程中,跃迁到了下一个层级,

许多相关的问题,必须得去重新系统的学习历史,才能解答。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和兴趣以及其他的东西关系不大。

最近这个纪录片限免了中国通史-纪录片-全集-高清正版在线观看-bilibili-哔哩哔哩

还在看。

就一边学,一边记录一下相关的东西。


#

从这个视频说起生前尊崇,死后背锅,王安石为何被抹黑千年【闲木鱼】_哔哩哔哩_bilibili

都说,历史是只属于胜利者的,

这话一点毛病没有。

那既然历史这么的不“客观”,我们后人所了解到的故事,

许多都是有争议的,历史的伟大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说文档和记录

维基百科:

文件是对思想创意的书面呈现

档案是对事物发展过程的书面保存

文档可以说就是主观和客观的书面记录。

文档其实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的一个记录形式。

汉谟拉比法典可以说就是最早的文档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人类各项基础活动都离不开书写和记录还有归档。

从甲骨文,还有更早的文字,我们中国的文字,演化到现在,也是一样,

文字本身就是历史、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了。

文档,就是用特定的输入信息,载入特定的载体,形成的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记录。

也可以说,这就是历史。

事件是客观的,但历史从来都是润色过的,

有记录的人,就意味着,它一定是带着特定的视角的。

它必不会是,让每个人都信服和满意的。

打个比方,

今天你如往常一样,来到早点摊,

买了一份煎饼果子,

其实这个煎饼果子一直都非常好吃,今天的也是一样。

但今天偶然旁边的臭水沟冒出了味道,

你闻到了,皱起了眉头。

于是老板问你,怎么,今天的不好吃么?

你吃了煎饼果子这个事是客观的,

但这个历史,在你和老板,还有其他人看来,是可能不同的。

甚至,许多人根本都无所谓,也不知道,你吃了什么。

不知道这个食物的外国人,还以为你吃了个披萨呢。

于是,你如何去记录今天吃煎饼果子这个事,

就是历史的问题了。

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最后一个君王,多半被描绘的比较惨,

深感同情,你不背锅,谁背锅。。。。

所以,最大的一个层面,历史从来都是政治的。这点就不累述了

更有人说,现在我们谈及的历史,早期是考古史,中期是文学史,更多的是政治史,也不无道理。

对于有些地方,宗教就是历史,

对于一些到现在还很古老的部落,他们的语言文字,行为,就是历史,

对于一些到现在还没有的到国际认可的,其他人的历史,就是历史。

(台湾是中国的!)

但,历史不是缝合怪,

它不是单纯的由文化、地理、政治、军事、艺术、文学组合起来的综合记录,

相反,它就是这些本身,

历史就是历史。

它即是对以往的记录,更是现实的延伸。

#

今天就想到哪,写到哪。

历史太博大精深了,有太多需要梳理。

生前尊崇,死后背锅,王安石为何被抹黑千年【闲木鱼】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还是这个视频。

为什么说,文化,现在越来越被所有的国家重视,

也越来越注重文化的输出与保护,

因为从国家与国家的层面来说,

文化也是政治、政体、国体的一部分。

中国从神农时期的神话,到夏商周,

周礼的出现,使得,儒家思想,第一次和政治联系到了一起,

除了规范的人们基本的道德标准,更加强了对国家的治理和统治。

对后来的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再由后来的孔子,继续发扬光大。

又经过了春秋战国,楚汉之争之后,

汉武帝,进一步,将儒学在政治上,推了一把。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下令,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

当时,由于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国家和民生出现了许多问题,他急需一套完整的治国理论,来平定天下。

这时,董仲舒出山

它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

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之后,儒学转变为为经学,成为官方的统治学说,并影响着之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

随后,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又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的主张,通过国家办学的方式,使得经学发扬光大。

《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随后被确定为官学。

随后公孙弘出现,

它认为法不远义,和不远礼,并提出以儒家经典为太学的指定教材,开设经艺考试,

为各级部门提供人才。

至此,经学彻底的深入到汉朝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有支配意义的政治学说。

到这里,已经可见一斑。

这些模式,至今任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历史无时不刻都在延伸着。

文学,单独来以艺术的形式欣赏,它已经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所思所想,更可以反映衣食住行,国家人民的方方面面,

并以艺术的表达形式,形成体裁。

以政治的、历史的眼光来看,便又是一番滋味了。

从古至今,古今中外,

思想的方向,不仅左右着文化艺术,更不可避免的会参与到国家政治当中。

对于百姓,人民,他们需要这些思想来丰富生活,指导生活,调剂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于国家,更需要一套健全的理论,体制,来巩固统治,造福百姓。

无论是西方的文艺复兴,还是我们古代的各种变法,变革,

思想的方向,不是莫个人,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某个文化决定的,

是历史的大方向决定的,是无数偶然因素决定的一个必然结果。

如今,我们的国际导向更强调人权,民族的概念,

从历史上来看,也是惊人的相似,

这是一个阶段性的事情,更不必吵得不可开交,

更没必要让自己因为坚定自己的理念,

而卷入政治的漩涡当中,

成了别人的武器。

国家和国家吵架,也必须拿出实打实的论据,

这个时候历史上的思想家、文学家,它们的理论和作品,就被赋予了极大的政治色彩。

各个国家,都想立足自己的文化观念。

历史的话语权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五 我爱艺术#

所以,无论历史会以什么样的润色所呈现,

它都有着它的积极意义与影响。

以至于,事件本身是什么样,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

而对于我,我更关注的是,

历史对于艺术的影响。

虽然,艺术也不可避免的会被卷入到政治的大漩涡当中,

例如最近的李宁事件,之前的马面裙事件。

更不谈摄影和历史的关系。

但对我而言,

艺术就是一种表达,

可以纯粹到让人无法相信,

也无需依靠相信和权威。

在每个历史阶段,

绽放着它独有的光芒,

以自己的态度,佐证着历史的进程。

仅此而已,勿需多言。



See al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