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内与圈外,它说了不算

Jul 25, 2022 · 1520 words · 4 min ·

AI摘要

正在生成中……



圈子,客制化#

在正式开始决定养成RSS订阅的习惯没多久,

看到了这篇文章:从门户时代到信息流时代,好内容反而被忽略了?-36氪 (36kr.com)

然后又查了查,其实这两年做社区,做小众的也不少,但多半被流量的大浪拍死。

其实不是用户没有这些需求,而是没有算法流量的支撑,做这些内容输出的成本高了。

于是不自觉的细想了一下:圈子文化经济4000块一把的氪制化键盘 怒喵不坑穷人_哔哩哔哩_bilibili


音乐节门票也好贵#

从音乐节说起,前两天,上周末正好是武汉草莓音乐节。

这票价,你觉得贵么?谁在毁掉乐队的「夏天」?-36氪 (36kr.com)

想想几年前,乐队的夏天播出,

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摇滚,了解到了这么多,

只为了心里喜欢的音乐风格而一直坚持,

一直玩音乐的乐队们。

在当时,对于摇滚乐队们来说,

一定是利大于弊的。

再看看现在,

出圈之后,资本介入,

当小众变得大众,独特变得流行,

乐队们,有更多经济来源来继续创作,

听众的分布也不再那么单一。

问题就慢慢浮出水面,矛盾也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小圈子变大必然会经历的阶段。

用爱发电,其实就是艺术坚持者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也正是目的的纯粹,没有和社会大多数普遍需求挂钩,

因此,圈子才平衡在小范围之内,

聚集着因为纯粹的喜好而在一起的人们。

也和其他圈子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都处于一种类似于磁场的相对平衡状态。

这是一个生态。

但你说,他们不想让自己的表达得到认同与传播,

那是不可能的。

但传播开了,

圈子大了,好像又不好叫做圈子了。

因此,这个圈子平衡在多大,

才是一个对于爱好者,艺术家,甚至再加上资本,

这几者来说合适的大小呢 ?

至少,我觉得,不应该是市场和资本说了算。


圈子经济会怎么样?#

具体答案是什么,我也还在思考,

后续一定会再起一篇。

我现在首先想到的,居然还是中国古代哲学,

而不是侧重于现象的经济学或者社会学。

这种思维的些许局限,其实不好。

以下论断,学识尚浅,纯属分析,有误劳勘:

个人认为,

中国古代哲学所讲究的辩证,大多体现为阴阳。

这种辩证思维,贯穿于各种文学,礼教,神话,艺术,当中。

老子的“有生无,无生有”,

易经的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包括盘古开天,中国古代神话等等,

都在强调着“一分为二”的看法。

从大自然中学习,总结,得出“道”,以至于形成

“道理”一词。

在当时还没有科学,古代人们认知、实践基本全部来源于大自然。

日月、天地、冷热、黑白、雌雄,左右,上下,前后,单双,

一分为二,可以说是从大自然当中最能直观感受到的道理了。

从生物结构上来看,这似乎是必然的。

大脑有左右,日月有潮汐,性别有雌雄,

细胞分裂,两性繁殖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一生二了。

我们从睁开眼,直立行走,奔跑,

视觉平衡,力学平衡,

无不重复着平衡与选择,

这两个最基本的行为。

无数天平两端的选择,共同影响着一个系统的平衡状态。

自然界的万物好像也遵循着这个我们人类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

辩证统一,阴阳平衡。

至于‘有无’,关于‘圈子’,首先的想到一点,

通俗的来说:

刚开始三三两两的人无所谓圈子,人多了圈子慢慢形成,

再多了,小圈子就又没了,再次统一成一个更大的圈子。

这不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终于无,

始于无。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象

说的是同一件事。

易经,易理,能不能算做系统的中国哲学思想,

这点我不知道,研究尚浅。

但是,其中反映的大自然变化的规律,

大自然的“大道”,

中国古代人名的统计智慧,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圈子问题,

大可参照。

我只想着,资本一定不要是决定它的主要因素。

价值也一直和稀缺性挂钩着。

这才应该是小众,之所以还能是小众,

圈子还能叫做圈子的关键所在。

“亲密关系”才是社群运营的终局-虎嗅网 (huxiu.com)

00后涌向中厂-36氪 (36kr.com)

成本意识-虎嗅网 (huxiu.com)

评论区,产品必争之地-虎嗅网 (huxiu.com)